中國傳統建筑-水車垛
水車垛也成為水車堵,是在建筑物墻上靠近屋檐處的一種裝飾,盛行于封建和臺灣一帶。它是一種水平帶狀裝飾,垛內布置山水人物泥塑或交趾陶藝,兩端要有自然的收尾。在正面檐口下時,兩端以墀頭(閩南稱為景)為框。若在山墻上,通常不做框。水車垛本身常分段,劃分為垛頭(猶如梁枋彩畫的藻頭)、垛仁(猶如彩畫的枋心)。垛頭起框邊作用。一座精致的水車垛,垛頭圖案富于變化,工藝難度較高。其圖案多為螭龍。蝴蝶。蝙蝠或云雷紋,線條極為細致,通常只有0.7厘米或1厘米寬度,但凹入的深度多達2.7厘米或3.3厘米,為“深剔底”的雕塑法。剔地的部分漆靛青色或土朱色,線條則留出白邊,色彩對比強烈,非常醒目。垛仁是安置裝飾主題之處。題材為中國民間常用的山水、花鳥、樓臺、亭閣、博古與人物,表達忠孝節義或者祥瑞景物、男耕女織。耕讀漁樵等。有的還題上詩句,有圖章落款。
閩臺傳統建筑的水車垛常被設計在正面檐口下、門楣之上或入口左右廊墻之上,其上通常可銜接瓦片或梁柱結構。在年代較近的上,也發現做在山墻外側的鳥踏,或做在正面門楣或窗子之上。水車垛雖然是一種建筑裝飾,但是還具有墻頭收邊的作用,有時還兼有止水、懸挑與壓瓦的作用。因為具有懸挑作用,所以很像中國古代磚塔出檐的疊澀。層層出挑的磚線有如階梯,在陽光照射下明暗分明,頗為秀麗。因為具有屋脊的功能,所以水車垛的斷面細部有如脊身,上下凸出,中部凹入。兩端垛頭界定,中央也常以垛頭分段。由于水車垛的功能增多,成為較復雜的構件,往往需要有專業的匠師承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