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傳統建筑裝飾之六--書院
書院歷史
書院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學校類型,也有的稱精舍。它是在官學系統之外,傳統私學發展的基礎上,有社會集資創建的一種新的教育體制。書院創始于唐代,宋代大興,不少知名學者在其中講學,研習儒家經籍,形成不同學派的爭鳴。元代各路、州、府都設有書院,在官府的控制下,漸成科舉的預備場所。明代由于在講學中議論朝政,屢遭禁毀。清代發展到數千所,多以應舉為目的。在悠久的歷史發展進程中,書院從補官的不足,到糾官學的弊端,力求創造自己的特色,形成了講學、藏書的基本形制和學規、學田、學舍等制度。
書院發展
中國古代書院有民辦、官辦、民辦官助等種類,每一種類又有不同的形式,如民辦的書院有個人舉建、宗族舉建、鄉里舉建等。書院的建設,重視環境的選擇。早起書院因人而設,大多選擇山林勝地,既躲避戰亂,又免世俗干擾,還能陶冶情操,從而可以潛心治學。后期書院發展普及,更多是由地方官員和鄉紳集資而建,于是多選擇城鎮郊區,既考慮地域交通條件,便于學者往來,又近市不喧。后期書院也有因受官府影響,監督考課的需要,或因利用舊有房屋,而設于城市之中,但往往又由于環境干擾而屢有搬遷。
書院功能
書院建筑的功能,以講學、藏書、祭祀為基本規則,并相應安排學習、生活和游息的場所。這些都成為書院建筑的基本組成內容。講學的講堂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,一般處于書院的中心位置,多為三至五間的建筑規模。堂前一般有較寬敞的庭院,既顯示其主體地位,也可以擴大利用空間。小書院的前院兼作祭祀之用,大書院則另設有小講堂,以適應多種教學活動的需要。藏書的書樓是書院的重要組成部分,一般為三至五間規模、高二至三層的樓閣,多位于書院后部,另外布置院落,成為比較幽靜的地方。祭祀的殿堂是書院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,各有專祀。學者所創的書院,多拱祀學派宗師;鄉紳所創設的孔廟,于書院并列,另成一院,這顯然是受官學影響。規模較大、歷史較長的書院隨著建設的發展,拱祀的對象增多,包括鄉賢名宦、建院功城以及著名山長等,以體現它的歷史傳統,樹立地方楷模。
書院特點
由于書院具有多功能綜合的特點,其建筑具體組合,既反映了中國傳統建筑的工性,也表現出地方民間建筑和書院文教性質的個性特征。書院建筑群功能分區明確,講究實用,并體現不同功能特征。同時,書院建筑通過大小庭院或天井的組合,形成豐富多變的空間層次序列;通過亭廊、橋和坊,以及洞門、花窗、庭院綠化等的聯系與分隔,增加空間的幽深和情趣變化;通過嵌碑立石、命名題額、匾聯書法等,顯示其斯文典雅的氣質,體現出深刻的人文思想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