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傳統建筑-泥塑
泥塑也稱灰塑或彩塑。主要手法是按所需的形狀塑造成泥胎,經燒制成陶制品和琉璃制品,安裝在建筑的屋脊或墻上。還有一種是匠師利用灰泥本身的可塑性,直接在現場塑造完成的。早在西周時期就有了磚瓦的燒制,到秦漢時代出現了有紋的瓦當和欄桿磚,從中可以窺見當時建筑屋檐的裝飾已較為豐富。魏晉南北朝的寺觀建筑中的泥塑作品已經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水平。隋唐五代的泥塑進入空前發展的時期,如敦煌莫高窟的彩塑造像藝術品位很高。宋代的泥塑作品世俗化和生活氣息相當濃厚;《營造法式》中確立了瓦作制度,對建筑屋頂的泥塑作品作出了明確的規定。明清時代,建筑屋頂裝飾布局有所發展,泥塑在內容和造型上有了很大的變化,這個時期的泥塑大致分為北方管式風格、江南地區風格和其他地方風格等三大類。
中國傳統建筑山的泥塑主要表現在板瓦、筒瓦、構瓦、溝頭、滴水、脊吻獸以及脊上的仙人、走獸和各種脊飾上。我國南方的民間建筑盛行在屋脊或墻上施以泥塑裝飾。例如,在屋檐下俗稱“水車堵”的位置,有立體灰塑;在外窗頂、山墻面塑有玉佩卷、古錢幣等灰泥塑;屋脊和房屋正面牌樓護欄上,都是裝飾的重點部位。灰塑的題材廣泛,多數是民間喜聞樂見、廣為流傳的內容和圖案,如和合如意、年年有余、千子白福、富貴長壽等吉祥祈福圖案。
泥塑的做法是用石灰、細沙、棉花(或麻絨)、紅糖汁(或糯米汁)等為原料調制成灰泥,然后用灰泥作底,按事先確定的圖案用五彩碎瓷鑲貼或涂刷色粉,塑造成形態逼真的麟獅龍鳳、人物花卉、鳥獸蟲魚等。制作多層次的泥塑,如屋脊上的龍、風、螭虎吐草及人物花鳥要以鐵絲為骨,層層加厚灰泥。墻上火水車垛的浮雕則較少用鐵絲。泥塑多以手捏土成型,但有些題材現場施工部容易控制,如人物的面孔。武士的盔甲戰袍,可用模子印制完成。泥塑的顏色除了石灰的淺灰色,也可在制作過程中摻入色粉,或者在其將干末干之際涂刷色料,使之吸入表層。這樣所制出的泥塑便成為彩塑。色粉多為礦物質,也有少部分為植物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