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傳統建筑裝飾之四--道觀
道教
道教是中國的傳統宗教,由東漢順帝(公元126-144年)時張凌創立,初稱“五斗米道”。中國的道教思想,一般認為始于老子的《道德經》。實際其最早的肇源,應是遠古的巫術,后來發展到戰國、秦漢的方土,直至東漢時才正式成為宗教。道教奉老子為教主,以《老子五千文》為主要經典。道教的建筑稱宮、觀、洞、廟等。與佛寺相比,道教建筑的門類要復雜的多,除了正統的道教宮觀,許多帶有紀念性的祭祀建筑和奉祀俗神的宗教建筑也被歸入其中,如關帝廟、土地廟、城隍廟。
道教建筑
道教建筑的選址強調風水,以“聚氣迎神”為主。其總體布局與宮署、佛寺大致相似,建筑以殿堂、樓閣為主,依中軸線做對稱式布置。大型的宮觀往往并列三條軸線,還常在幽深僻靜處栽花植樹,作為道觀內的園林。與佛寺相比,道觀的規模一般偏小,且不建塔、經幢和鐘、鼓樓等。在道教的主體建筑中,有一種俗稱“工字殿”的殿宇結構較為常見,即在前、后殿之間用柱廊或坡屋相連,平面呈“工”字形。道教多以崇樓杰閣奉祀神仙,因此樓閣成為其建筑特色之一。道觀建筑的裝飾也采用中國傳統木結構裝飾技術,施以斗拱、藻井、天花、雕刻、彩繪和壁畫等。裝飾的圖案,常用的有八卦、太極、四靈、暗八仙、鶴、鹿、龜、靈芝等,八仙人物故事也是常見的題材,提現了道教的世俗內容和宗教思想。壁畫是道觀裝飾的重要手段,如山西苪城永樂宮就以壁畫著稱。永樂宮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道觀,也是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元代建筑。建筑以中軸線布局,自南向北分別為宮門、無極門、三清殿、純陽殿、重陽殿和邱祖殿(遺址)。除宮門為清代建筑外,其余均為元代遺構。各大殿保留了完整的元代壁畫,共有960平方米,特別是三清殿和純陽殿內的壁畫尤為精美。永樂宮壁畫構圖宏偉,題材豐富,筆力高超,是道教壁畫的杰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