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傳統建筑-磚雕
中國傳統建筑主要裝飾部位以屋脊、梁柱、門窗以及欄桿等為主。屋脊的兩端,很早就如獸角般彎起,作為構圖的收頭,此部分后來被稱為“正吻”,通常以龍鳳、獅子、海馬等為雕塑。梁柱除了遍施雕刻外,還流行用彩色。門窗除了本身細致的花格子外,還有線條、雕花裝飾。欄桿除了雕刻外,格花千變萬花,本身就具有多種的形式與風格。在民間建筑的某些部位,一些傳統的建筑裝飾,如彩飾、泥塑、剪貼、交趾陶、水車垛等也各領風騷。
(3)磚雕
磚雕裝飾是在建筑的發展和磚結構工程擴大視野的條件下的出現。磚雕的雕刻手法與木雕,石雕相似,結合了圓雕、浮雕、透雕、線刻等技法,畫面富于起伏變化,呈現出剛柔并濟而又質樸清新的風格。磚雕的起源可追溯到漢代畫像磚的形式和發展,但畫像磚并非磚雕,最早出現的磚雕實例當推甘肅嘉峪關晉墓上的磚雕裝飾。南北朝時期,由于佛教盛行,大量磚造佛塔隨之而建,一些以宗教為題材的花紋圖案常被雕刻在腰檐及劈面上。隋唐時期的建筑繼南北朝之后又了進一步發展,磚造佛塔寺廟等大量出現,為磚雕技術的發展創造了條件。到了元代,磚雕裝飾不僅僅局限于基座部分,而且擴大到屋脊和其他部分。明清兩代的磚雕在保持歷代傳統做法的基礎上又向前發展,雕刻工藝有初期的隱刻向突雕演變,在表現方法上力求生動活潑。特別是清代磚雕技術在剔地雕的基礎上逐漸深化,形成了透雕、深雕、圓雕和多層雕等多種形式。而且在一塊磚板上可使用各種技法,作品的層次分明,有景深不盡之感。
磚雕所用的青磚,需要經過篩選泥土、攪拌、踩筋、沉淀、制坯、晾干、入窯、水磨等一系列的過程,最后在窯里燒制成于砌墻用大小一致的談青色水磨磚。深青色的磚質地太硬,容易崩裂。雕刻前匠人逐塊挑選,依據畫幅層次的要求,將青磚排列開來,依次逐塊雕出紋樣,然后逐層逐塊嵌砌在墻上,形成多層次的畫面。磚雕是模仿石雕而來,但比石雕經濟、省工,也更為精細,依次較多在民間建筑中采用。民居中的磚雕多用在大門門樓、山墻墀頭、照壁等處。如滴水檐下、門框上方的位置嵌有長方形的青磚磚雕,兩側有方形的磚雕,或者整個門楣就是一整塊磚雕。也有的鏤刻雀替、垂花,用磨磚拼成斗控、漏花磚窗和各種線腳。這種裝飾方法既節省造價,看起來又十分別致清雅。
相關文章——中國傳統建筑-木雕
相關文章——中國傳統建筑-石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