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傳統建筑-陶塑
陶塑作品在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已經出現,例如在陶器上塑造鳥、獸、人物等形狀。商周時期的陶塑主要用于青銅器的器形。秦漢時期陶塑已經用到了傳統建筑上,如西安陵墓雕塑中的秦傭。魏晉南北朝時期陶塑最偉大的成就是出現了佛教雕塑,并在傳統建筑上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高潮。隋唐五代的陶塑全面發展,是中國雕塑史上的黃金時代。宋代雕塑趨向世俗化,藝術上有所創新,一些寺廟陶塑作品得到留存。明清時期陶塑作品整體趨勢繼續衰落,氣勢格調均不及從前。
用陶土塑成所需形狀后燒制而成的建筑構件,多用于屋脊部。陶塑材料分為素色和彩釉兩類。素色是原色燒制,釉陶則是在土胚燒制錢先涂上一層釉。釉陶色澤鮮艷,防水防曬,經久耐用,但造價較高。陶塑材料較粗重,成品主要靠燒制而成,實用性強,但工藝不如灰塑精致、逼真,適合用在距離較遠的屋脊上。
交趾陶是目前盛行于廣東、福建、臺灣一帶的陶藝作品。交趾陶又稱交趾燒。“交趾”指南方蠻人做臥時,兩足相交。漢代交趾郡在今廣東以南、越南以北一帶。如此看來,所謂交趾陶是指來自廣東以南一帶的陶藝。交趾陶是一種上釉入窯燒制的陶藝,燒的溫度一般在900攝氏度之間,屬于低溫陶。它的釉藥色彩豐富,可作細膩的藝術表現,但硬度不夠,容易斷裂。因此陶匠師制作時,尺寸無法放大,若要制作一尊較大的動物或走獸,通常分解成數小片分開燒制,完成之后在拼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