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傳統建筑-木雕
中國傳統建筑主要裝飾部位以屋脊、梁柱、門窗以及欄桿等為主。屋脊的兩端,很早就如獸角般彎起,作為構圖的收頭,此部分后來被稱為“正吻”,通常以龍鳳、獅子、海馬等為雕塑。梁柱除了遍施雕刻外,還流行用彩色。門窗除了本身細致的花格子外,還有線條、雕花裝飾。欄桿除了雕刻外,格花千變萬花,本身就具有多種的形式與風格。在民間建筑的某些部位,一些傳統的建筑裝飾,如彩飾、泥塑、剪貼、交趾陶、水車垛等也各領風騷。
1.雕飾
在中國傳統建筑裝飾中,雕刻裝飾藝術占據著重要的地位,雕刻作品幾乎可以發布在建筑的各種部位。雕飾的起源和發展是隨著不同的歷史時期、不同建筑材料的使用以及加工技術和加工工具的發展而逐步發展的。在雕刻中最早出現的木雕,然后是石雕和磚雕。到明清兩代,建筑上的雕刻裝飾在使用范圍、題材內容和變現技巧上都達到了鼎盛時期,并形成了一定的傳統做法。從表現形式和題材上看,木雕、石雕和磚雕有許多共同之處,但因材料質地不同和使用部位不同,在雕刻的技巧手法上也互有差別,各有特色。
(1)木雕
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筑中常使用木材作為雕刻的材料。木材質軟,可以刻出繁復的花紋和玲瓏剔透的層次,歷來被工匠視為最好的藝術表現材料。其缺陷是易燃、易爛、易蟲蛀,因此雖然木雕裝飾用于建筑上的歷史悠久但,但在漢代以前已無實物可考,只是文獻上的記載而已。宋《營造法式》的出現,為古代建筑木雕裝飾的各種做法提供了可靠的依據。在《營造法式》卷十二雕作制度中,木雕技法分為混雕、線刻、剔地雕、透雕等五種形式。這是對宋以前木雕技術的概括和總結,同時也說明木雕作為建筑裝飾已被廣泛使用。明清以來,木雕技術在繼承以前各代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發展,在采地雕的基礎上又經演進而出現了嵌雕和貼雕。這時的木雕裝飾已被廣泛使用在宮殿園林、祠廟、民居等建筑上。
木雕是傳統沒木構建筑最主要的裝飾技法之一,常用于雕飾門楣、外檐、梁架、托架、椽頭、垂花、雀替、門窗、隔扇等地方。建筑的細部和構件收口及交接頭等地方往往較難處理,溝通精致復雜的木雕裝飾,既可體現本身之美,又能修飾構件銜接難以處理的局部。根據不同的裝修部位、不同的裝飾題材,木雕可采用不同的工藝做法,如屋架等較高遠的地方,常采用透雕或鏤空雕法,在欄桿、飛罩等處施用鎪空的技法,在格扇、支摘窗等處多采用斗法、拉花的做法,屏風、門當、梁頭等處多用浮雕、暗雕等技法,在門罩、屏風等處則運用透雕、釘凸、混合木雕等技法。傳統建筑的梁坊、雀替等構件上的木雕極其精細,甚至近于繁縟,其雕刻技藝達到了很高水平。木雕工藝成了財主大賈炫耀財富不可缺少的形式,也成了民間工藝匠師表現技巧水平和抒展內心世界的手段。
相關文章——中國傳統建筑-石雕
相關文章——中國傳統建筑-磚雕